原文發表於2007年3-4月的海外宣教雙月刊,作者為邱顯正牧師,從朋友的blog上看到的,轉來跟大家分享!很有意思的文章。

 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台灣在戒嚴時代,申請護照、簽證有諸多問題,人民的英文程度不佳,教會多半還嗷嗷待哺,海外宣教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,社會的開放,大批學生出國留學,教會也不斷成長茁壯;如今台灣已經從宣教工場變成宣教火力(From Mission Field to Mission Force)。

然而,台灣的教會除了增加了不少熱熱鬧鬧的短宣活動之外,投入長期跨文化宣教的火力成長,仍然非常緩慢。現在許多人讀的宣教士傳記全是一兩百年前的事,漫天烽火、交通不便,又要準備隨時壯烈犧性、殉道歸主。其實,廿一世紀的今天,世界已全然改觀,廿四小時之內,幾乎可以到達世界任何一個角落,沒有「壯士一去兮不復返」的悲涼;網路、通訊無遠弗屆,消息傳遞快速,宣教的面貌也大大改觀!

本文宗旨不是要否定前人「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」的艱辛,也不是說廿一世紀的普世宣教沒有絲毫挑戰,只是想根據在許多教會中傳遞宣教異象時,常聽到的問題(或是藉口?),提出個人的逆向思考,讓我們想想真相到底如何?

英文太難了,沒有語言恩賜?

以前來華的西國宣教士好像都是語言天才?

今天有宣教需要的地方,就有韓國人。我在工場上遇到許多韓國宣教士,他們出國時甚至沒有開口講過一句英文;膽量、愛靈魂的心和對上帝的信心驅使他們勇敢上戰場。台灣人通常會講好幾種語言或方言,比起單一語言的英、日、韓等國,我們在語言學習上,已經占有很大的優勢。

所有的語言都是學習得來的,如果是留學、拿學位,大概就沒有語言恩賜的問題了吧?

生活會習慣嗎?

世界正急遽地轉變成地球村,許多東西在世界各地都買得到。除了在蠻荒地區服事,一般住的地方都有電視機、手機、洗衣機、冰箱、電腦、汽車等,食物也許口味不同,但基本營養足夠,到大一點的城市,大多買得到接近家鄉口味的食物。誠如一位英國宣教士所說:「不然你還要甚麼?」

此外,在落後地區服事,當地人常會照顧外國人,加上工資低,許多家庭瑣事,總是可以找到人來幫忙;某些方面,比在台灣生活還舒服,重要的是把他們當作朋友及家人來看待。生活方面的挑戰,其實是取決於我們是否擁有天國的價值觀。

孩子的教育?

台灣的教育有這麼令人滿意嗎?許多宣教地區設有宣教士子女的學校 MK school),這些學校通常比其他的學校好,老師也多半是宣教士,可以把基督教的價值觀融入教學與生活當中,在台灣找得到這麼好的學校嗎?退而求其次的是國際學校,裏面未必所有人都是基督徒,但校風通常比較開放,以英文教學,孩子們在其中受教育,通常有寬廣的國際觀,心胸也較寬闊。在家教育也是一項選擇,中文的在家教育風氣方興未艾,現在有許多現成的教材,也都買得到。統計數字顯示,宣教士子女常能活躍在國際舞台、教會、宣教機構,繼續為主發光。有甚麼比這樣的發展更能滿足主的心意?

有些教會的屬靈觀比較奇特,常常強調受苦,宣教士的代禱信也常常要寫得壯烈點,這樣才顯得比較屬靈,(也許比較募得到錢?)。其實,出去宣教面對的挑戰,有許多在本地事奉時也會遇到;而出外宣教所受的苦,比起它的附加價值,以及將來存留在天上的獎賞,實在是微不足道。個人覺得宣教士應該忠實報導,不要誇張,多寫些啟發人心的故事,或是文化差異的趣事、個人屬靈成長的心路歷程,工場上的需要;一方面反映實際事奉狀況,一方面也是給教會最佳的宣教教育。因為最終是向上帝負責,不必譁眾取寵。

單身的問題?

我覺得在婚姻問題上,「弟兄是比姊妹軟弱的器皿」,單身弟兄在工場上不會單身太久,倒是單身姊妹常常一輩子單身。不過遇不到白馬王子,也不是世界末日,大多數還更專心服事主,一生安然度過。而且,姊妹留在台灣也不見得找得到合適的對象,找到對象也不見得就能天長地久、同心事主。

統計數字顯示,許多從亞洲出去宣教的單身姊妹,到了工場不久後便遇到跨國姻緣,效果比「我愛紅娘」更好!和你想像的很不一樣。

我們應該改變別人的文化嗎?

福音必然帶來改變,但有些當地文化比我們的文化好多了,應該不計代價保存。

關於「福音與文化」的討論已經很多了,基本原則就是,把福音信息傳達清楚,並示範主基督的愛,讓人親自來嘗嘗主恩的滋味何等美善即可;文化的改變或保留由接受者來決定,宣教士其實不必太操心。

送人做跨文化宣教太花錢?

上帝給我們恩典,叫我們白白得來,白白捨去。但這恩典絕對不是廉價的,不管做本地宣教或跨文化宣教都要花錢。

西國宣教士不只拋頭顱、灑熱血、出錢出力傳福音給我們,還不計代價蓋學校、蓋醫院。難道我們理當免費獲得別人的幫助?等我們教會強大了,只要把禮拜堂蓋漂亮一點就是榮耀上帝?錢全部留給自己人用,這樣最實際?以後見主面,如何向上帝交待呢?

希望你成了牧者以後,神給你智慧作金錢的好管家,不要成了忘恩負義的人,因為我們是欠福音債的民族。

台灣的需要還這麼大?

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,台灣的福音需要還這麼大,基督徒人口不到百分之三,為甚麼還要出去海外宣教呢?台灣都傳不完了。

好問題!威廉克里、戴德生、馬里遜、馬偕等宣教偉人也都曾受到這樣的質疑,英國、加拿大、美國到現在福音也沒有傳完。幸好這些宣教先鋒仍然堅持上帝的呼召,來到亞洲,如果等到他們的祖國都傳完,全部的人都信主才要到亞洲來,對不起,我們現在別說百分之三,恐怕是百分之零吧!教會歷史上,福音傳播固然是「從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、撒馬利亞,直到地極」這樣的順序,但廿一世紀的宣教乃是在聖靈引導之下,齊頭並進,從各地到各地(From everywhere to everywhere.

台灣基督徒真正的優勢——彈性與多元文化

我們已習慣多元化的價值觀,台灣沒加入聯合國,並沒有亡國;沒有邦交國,我們照樣可以拿到簽證;沒有加入世界衛生組織,並沒有看到全台灣死於瘟疫;我們的本錢就是彈性和韌性。習慣聽到不同的聲音,有免疫的效果,通常台灣宣教士在工場上,與別人相處都還蠻愉快的。

雙職事奉、專業宣教的機會,在廿一世紀愈來愈多,正適合善於適應環境、創造新契機的台灣人。只要你有膽量、信得過神,到處都是為主作見證的機會。

我沒有宣教的呼召?

新任華福會的總幹事李秀全牧師,多年前曾說:「我們這種宣教大會、差傳年會所擔心的問題,被TOYOTA的銷售員看到了,會笑掉人家的大牙!」因為他們的推銷員敢到非洲,連鞋子都沒得穿的地方去推銷TOYOTA的車子。

以上的問題他們早就碰過了,也都克服了;現在甚麼地方沒有TOYOTA的車子?他們的推銷員可沒找藉口說:「可是,可是,我會被獅子吃掉!」

最後,我常聽到的藉口是,「上帝沒有呼召我到海外宣教!」也許,現在你該問的問題是:「上帝有沒有呼召我留在本地不動?」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[以下是Amy的想法啦....]

可能有點岔題,可是對我來說,宣教不是一個很浪漫的事情,好像要有「強烈的呼召」,要「聽到一個國家」,要去很落後貧窮的國家。我甚至覺得去哪個國家不是重點,重點在於心態,是否為神國的榮耀,是否願意捨己,宣教士只是換個地方繼續學習生命的功課,這些功課誰都要學。如果有人不願意學這些生命的功課,可是硬是要去宣教,他們真的實在不該去;或者有人真的願意謙卑學習生命的功課,那就算留在本地,又怎樣呢?宣教士 = 屬靈,I don't buy that。

 

記得在日本問過幾個宣教士,新的宣教士都會分享他們怎樣怎樣知道神的呼召,好像就在等一個東西,一等到就說自己有呼召就去了。可是看看那些二十幾年前的,他們只知道自己要當宣教士,哪個國家?資訊不發達他們也無所謂,所以提出申請,差會就給他兩個選擇:日本或菲律賓,禱告,然後就去了日本。然後這些宣教士就像埋在日本一樣,像是大爹說的「宣教士變泡菜」,就在那裡辛苦的耕耘。這些二十幾年的宣教士也沒有聽到所謂「神呼召我去日本」,沒有。他們那個年代就是丟申請書,丟了之後差會要他們去哪,他們就去哪。

 

"calling"... tricky question too. need to figure this out.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mywan1982 的頭像
    amywan1982

    Amy • Beloved • WanJung

    amywan19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